底部版权
门神:源流和发展
说明:前一段时间我们说了吉祥之神,包括福神、禄神、寿星、财神、喜神和麻姑。从今天起,我们来说保佑之神,首先要说的就是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上贴门神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将其神像贴于门上,可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因而门神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在众多的神仙之中,尽管门神算不上大神,因为它既没有灶神的通天本事,也没有向上天述职的能力,而且对于它的祭祀人们也不太重视,多是在除夕与诸神同祭,几乎没有专门的祭祀时间与仪式。但是,人们对于门神信仰却是远远的早于灶神,地位也略重于灶神。事实上,在先秦礼俗制度中门神还被列入“五祀”之中,成为与门、行、户、灶、中溜等并为祭祀的对象。当时的礼制规定,士人只能奉祀二神,一为门神,一为行神;庶人(即平民)只能奉祀一神,在灶神与门神中二选一。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门是每日每时必经之处,古人自然要加以重视。有人说,门神 pan >源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门既为其一。周代祭五祀于宫“门”。后来,这样的祭祀又引起了对门神进行形像化及人格化。相传门神为天神,奉黄帝之命,统辖人间鬼怪。所以,每逢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之夜,就要用桃木雕两神置大门两边,以御鬼怪,消灾难。桃木雕刻太麻烦,不是人人都可以这样做的,于是后来又简化,在门上画上两个神像,这样的神像就成为了门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说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对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乱报德。这是门神观念的最早来源。有的说门神是阴气之神,或谓其居人间司察小过,以做谴告,则是门神职能社会化以后的事了。这种观念汉晋时较为流行。以后五祀仅作为国家祀典中的一部分仪式。而民间所信仰的门神、灶神等,已与其原始形态风马牛不相及了。
民间自来就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的习俗,以恐吓妖魔,驱鬼辟邪。传说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被奉为最早的门神。据宋代的沈括说,陕西关中一带不出螃蟹,当地民间以为这种横行的怪物可以驱邪辟疫,如果哪家有人生疮害,就要把螃蟹挂在门户上。也就是说,螃蟹也曾经被当作了门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和意识的变化,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辟邪免灾,还希望从门神那里获得功名利禄之类。于是,门神画中的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不同朝代也有了不同的变化。唐代出现了钟馗,元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还有一些地区则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至迟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已经经常添画“爵、鹿、蝠、喜、宝、马、瓶、鞍”之类,取其美名,以迎祥址。以后,更取消了门神的祛邪义务,让其专事祈福,民间逐渐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此外,道教还有专祀的门神,也就是青龙白虎。道观的山门前,往往布置二位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应该指出,以上三种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更多的是,新的门神出现后,旧的门神仍然沿用不改,或新门神、旧门神同时供奉。宋代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钟馗已经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新年,贵戚家仍然要悬挂神荼、郁垒当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