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雲游之陇东行
发布时间:
2019-11-05
来源:
半山隐士
作者:
半山隐士
仲夏时节,山城重庆早已酷暑难耐,远在甘肃的好友盛情相邀—去他家避暑!于是,我们背起行囊,一路向西,仓皇逃离了火炉!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正点平稳的降落在陕西咸阳国际机场。
因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探访远在甘肃平凉的老友,所以经咸阳而不入西安。暂且把登华山,观兵马俑,逛回民街,听秦腔,拜黄帝陵,看壶口瀑布,感受革命圣地延安,都留在以后的计划里了!
趁着等车的间隙,在机场品尝了陕西最负盛名的biangbiang面!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查不到,是汉字里笔划最多的一个字,共56画。相传是因面与面板摔打撞击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气洋洋,
油泼辣子少了嘟嘟囔囔!
biangbiang面与重庆小面的区别在于:其面更筋道,更弹性,味道更简单粗暴。在满足了对biangbiang面所有的想象之后,登上了去平凉的长途客车。
与山青水秀的重庆的水润相比,黄土高坡更多了些粗犷豪放的干涩!
广袤的塬上,收割麦子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了。
收割完毕的麦田,有如油画一般的感觉。
一路上,独具特色的清真寺很多。
经过四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平安到达平凉!
好友早已等候在路边,一阵握手寒暄,就上了朋友的车,沿乡道一路前行。
路边巳废弃的窑洞,让人不禁想起了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终于等得丈夫薛平贵荣归的伟大的爱情故事。
好友家的大门充满了西北农村的淳朴大气,透露出主人生活的富裕。
与好友结婚时住的窑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那破败的窑洞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成了羊圈、鸡舍,四周还种上蔬菜。
热情好客的西北人,准备了一大桌菜肴,并拿出自酿的红酒,招待远道而来的我们。老友相见,我用那椒盐嘉陵江普通话过招,交流还是没有问题。对于南方人来讲,虽主食大米,但面食也能对付,何况朋友做的是让人垂涎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面食:
生动形象的裤带面。
鸡血面。
揪面。
其他面点。
酒足饭饱后,泡上香茶,坐在皓月当空、凉风习习的院坝,听朋友讲述塬的故事:黄土高原,海拔1200左右,当地人称顶上为原(塬),底下为川,从底下川到顶上原(塬)称为山。也许是由于海拔的缘故,这里很是凉爽!这个“原”,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平原,而是“塬”的另一写法。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桌状高地,四边陡,顶上平。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学术界早有定论,在这里我们不表。
说实话,我还是好运连连,在塬上的流连中,竟然见到一处烽火台遗址。
据史料记载,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邻延安,南眺西安,西接兰州,北界银川。古时是“北控大漠,南屏关中”的战略要地,“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地”。因此地处宋夏边界地带的镇原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为抵抗和防范西夏入侵,范仲淹老先生任庆州知州时,就在镇原境内修筑了许多城寨,今天我们看到的烽火台遗址,就是那个年代修建的。传说这烽火台还与穆桂英有关:当年杨家将也在此守卫过大宋的疆土……
关于烽火台,我一直是在图书上看见,或者是在影视上看见,这次亲眼所见,并且还登上去,真是太幸运了!!
这颗古杨树已有上百年历史了,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历经风霜仍傲然屹立,象一位武士,守候在这苍凉的塬上!
当过知青的我,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甚感兴趣,看这甘肃农村的大背兜,不同于四川的背兜,它仅一根带子;
筐,你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
这个是几乎全国农村都要用来装粮食的簸箕;
色彩艳丽的虎头鞋,小孩穿上据说还可以避邪哟!
塞满乔麦皮的虎头枕,功用和虎头鞋一样哟!
集上正在做土烟丝生意的老哥们!
短暂而又愉快的一周结束了。离别之际,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隐士雲游之陇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