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刘金全:难忘2019:《我所见闻的“山洞”》
难忘2019:《我所见闻的山洞之一》
作者:刘金全
对山洞的情结,从小就有。
记得孩提时,伫立于石桥铺古镇的街尾,呆呆的望着眼前亮亮的石板路,缓缓婉延舒展于花一般的田野、绿色的山丘,它的背景深处就是蓝天白云中、峻翠挺拔、峰岭起伏的歌乐山。
当时心里就犯嘀咕:那上面是不是住得有神仙?!
就读的工联小学于陈家坪五台山腰,所目极最远的山,也是有时如水墨画般的歌乐山。听说飞机都在山的那边起落,去成都汽车必从山上的洞中穿过,对它更为遐想。
目睹山洞的风光于年少的16岁,那年盛夏,站在货车车厢上。车行盘山公路,自然的兴奋里吹着自然的风自然凉爽,可当车行山顶惊疑无路时,突然拐进了洞中。
出洞后,哇!展示于我眼帘的就是一一“桃花源”。
时光飞逝如电。
90年代末,妻子遭遇下岗后,便伙同山洞人做起了点点小小的生意,随后告诉我:上面在修房子,价格挺划得来的,想买?
我一口答应了。
她很惊异。
但没告诉她深藏于我心中的“小九九。”
2007年住在了山洞,好奇心让我访友寻踪,一年间跑遍那里的绿水清山,对那里的古往今来也略知了一二:
明白了这地方原来叫青龙嘴(老鹰岩),因修筑成渝公路在此凿一隧洞,1927洞穿,因此改名为“山洞”。洞长64米,高4米,宽约6米,是四川省第一座公路隧道。
茶肆坊间,也听说了,原公路勘测设计不凿洞,可从旁的山坳通过,但考虑到这将挖毁许多上等良田与拆迁多处农舍,这才不惜舍近求远、劈岩挖洞。
拍摄于二郎关遗址古道旁
自然也领略了这道屏障。
山洞隘口二郎关,据《方舆纪要》记载:“二郎关踞成都至重庆驿道之要津,是佛图关和白市驿龙洞关之间的重要关隘。自古为拱卫重庆的三关之一。”
驻守二郎关者,鲁岱,浙江省山阴县人。善射骑、习武,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任重庆府镇中营游击(系三品武职外官,参将之下,相当现代军队中团、旅长)。
步履探幽中,亲临了遗存于密林深处,谷涧溪旁,山腰峰底,云岭雾中因抗战遗存下来的多处民国机关与军政要员的府邸与别墅。
但,那几年也目睹了它于原样中每况愈下的环境,
于是,在酒后茶余抒发了一番:
晨雾漫进了垭口,
打湿了林中的古道。
夕阳情洒清溪,
灿烂了那座廊桥。
鸟儿栖息在那碧水的中央,
岭上还有人家。
朋友:
来一碗麻辣凉粉吧?
摊主是我心仪的姑娘。
这里是她的家乡,
我的天堂。
烟尘纠缠着垭口,
毁灭了林中的古道。
明月寻不见清溪,
更莫说那座廊桥。
老鼠张狂在那渣场的中央,
岭上没有了人家。
朋友:
清明节替我送束花吧?
半山葬着我心爱的姑娘。
那里是她的天堂,
我在他乡。
于是,我搬下了山,回到了石桥铺。
然而,唤回对山洞的情感却是在今年7月中旬,受好友再宏兄的邀请,来到了他位于山洞的工作室。
经过他对山洞的了解与交谈,看到当地政府对山洞的治理与对抗战遗存建筑的修缮与宣传,微信上也看了《画面太美!手绘山洞传统风貌区,留下独特城市记忆!》,这才想起了好友贺阳雪在去年送我的有关山洞的珍惜资料与所托……
山洞片区,离重庆市区20几公里处歌乐山。长约10里、宽窄于1千米不等沃土,夹在连绵碧绿的大山与一排翠岭之间。谷地阡陌良田、塘堰密布、溪流纵横、林木繁茂。含水层相当丰沛。
是重庆西行的交通要道,前山脚有民国陆军总医院,后山底设百市驿机场。
抗战期间,以蒋介石官邸林园为中心的国民政府中枢首脑机关四部五院迁入,这里成为“甲种人口”(军政要员)住宅区,被划为了隐蔽的防空区域。一时间,各具风格特色的建筑、院落如繁星坠落,多达近200处。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负有盛名的“小陪都”,蜚声海内外。
跨线桥与隧道:民国《巴县志》介绍说:“公路盘旋数匝,绕山而上,桥跨两峰,长愈十丈,西行车先行桥底,包山盘旋回桥上通过,进入山洞。”
近百年依然坚固。仍使用。
当时不仅让法国工程师为中国工匠竖起了大拇指,也令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赞不绝口评为了“陪都八景”之一,原地名为之一改。
近百年依然竖固,而今仍在使用。
出山洞,不出百米左侧的公路旁山边是贺耀祖、杭立武公馆(西山新村1一3号)
贺耀祖(1889一1961年),重庆市市长,军委会侍从室主任,解放后,中南军政委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杭立武(1901一?)国民政府教育次长,“总统府顾问”。
夏斗寅公馆,山洞西山新村1一7号。
夏斗寅,国民党13军军长,湖北省主席,重庆行营总参议(1886一1961年)。
林森公馆,山洞西山新村15一16号。
林森(1867一1943年),福建闽县尚干镇人,近代政治家、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年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吉星文公馆,西山新村8一10号。
吉星文(1891一1968年),沪沟桥事变中打响抗战第一枪者,33集团军77军179师师长、37、125军军长,抗战名将。
周均时公馆,西山新村22一25号。
周均时(1881一1949年),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校长、教授,商船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工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蜀都中学董事会董事长。
梁颖文,国民党军委会秘书,重庆大学院长。
上图为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山洞路17号。
位于出山洞口的约100米的三岔路口右边公路旁,是当局为该地区专门设立的。据说,当时三岔路口中昼夜都有宪兵检查过往车辆。
下图为宪兵连驻地,山洞路118号,临319国道旁。
宪兵连负责着该地区保卫工作。
上 毛泽东主席挽联
山洞岔路口右行是正平街,进去不百米的派出所背后便是以前连家花园“云龙旅馆”。
张冲,字淮南,浙江乐清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当年在陪都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处中将处长,是蒋介石委派与中央谈判合作的关键人物。曾率国民党代表到延安访问,与毛泽东彻夜长谈。
抗战时期,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重庆,张冲与周恩来长达五年的朝夕相处。
张冲患重病入住云龙旅馆,周恩来多次上山洞看望。
1941年8月11日张冲病逝山洞,周恩来立即赶到旅馆灵堂哀悼,含泪致悼词并代表中共捐三万元作追悼经费,协助办理后事。
“云龙旅馆”,因临游云山而取名。据说,是具有中国传统古代风格的建筑,是居住在山洞的军政要员、文化名人的常聚之地。
何九渊公馆,平正村25号。公馆旁有一防空洞和一栋后勤人员的办公、住宅。
何九渊,川康银行董事长。
范绍增公馆,平正村31一32号。坐落于游龙的双峰凹处,前可观山下广阔的风景,后临一凼菏塘与云龙旅馆,位置极佳。
范绍增(1895一1978年),国民革命军20军7师师长、第88军军长、10集团军副总司令。
解放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等职,电视剧“哈儿师长”原型人物。
唐式遵公馆,平正村33号。位于范绍增公馆左边的翠岭上。
唐式遵(1884一1950年),重庆第一任商埠督办(成渝公路修建负责人)、抗战时期任24军团长、23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张群公馆,平正村34号。唐式遵公馆临。
张群(1885一1990年),四川省华阳县人。四川省主席、军委会重庆行营代主任、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重庆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总统府“秘书长”。
曾俊臣公馆,平正村40号。
曾俊臣(1888一1964年),重庆盐帮会会长、民生公司发起人之一。
杨森公馆又称谷芳山庄,平正村53号。抗战时期杨森偕夫人刘谷芳常住于此,为山洞可观之处。座落于幽静的山谷前,高墙将两边山峰圈围,车道可通公馆。该公馆另有2栋卫兵楼和后勤人员楼,左侧有几十米深的防空洞。
杨森(l892一1977年),国民党陆军上将、27集团军总司令兼20军军长、曾任重庆市市长。
潘文华公馆,平正村75号。平房院落,位于319国道右侧缓坡上。
潘文华(1886一1950年),四川省仁寿人。重庆第一任市长、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川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陆军上将。

陈诚、顾祝同、罗广文公馆,平正村113号。位于潘文华公馆前面不远处。
陈诚(1898一1965年),浙江省青田县人。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裁。
顾祝同(1891一1987年),江苏省涟水县人。军委会重庆行营主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
罗广文(1905一1955年),重庆忠县人。国民党第18军军长、第4、第15兵团司令官。
孙炎公馆,平正村64号。
孙炎(1900一1982年),国民党陆军大学飞行系少将、教官、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筹备处副处长后调中央军委。
何应钦公馆,于寨子山下,原为61655部队医院、现闲置。
何应钦(1889一1987年),贵州省兴义市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长、海陆空参谋总长、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刘牧虎公馆,游龙山43一47号。
刘牧虎,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部副官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