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民生路与书市一条街
民生路与书市一条街
杨耀健
1930年代的民生路
抗战初期的民生路
抗战中期的民生路
抗战后期的民生路
书市露天书摊
1939年5月,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行政院辖市,即直辖市。为宣扬“三民主义”,市政当局将武库街、售珠市街、劝工局街合并,命名为民生路。同时还命名了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上通七星岗,下接民权路。
武库街为清代官兵军械库所在。据历史老人回忆,曾看见清兵从火药局街搬运圆桶装火药到武库街贮藏。售珠市街早年叫售猪市街,为卖猪的集市。劝工局则是晚清推行新政而设立的机构,为的是促进当地手工业发展,同时负有技术培训和稳定社会的责任。劝工局下设工艺厂、迂善所、养病院等机构,招纳贫民游民入局,传授生产技能,“教工以养民”,“使自不为乱”。因劝工局在此,街名遂定。
抗战时期,重庆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登记的发行机构有404家,加上未注册的共644家,出书籍8000余种、期刊近2000种。当时全国闻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正中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文通书局的总管理处都设在重庆。出版社多,书店也就多,最集中的地方在民生路一带,这里被称为书市一条街。
民生路长数百米,马路横贯其中,众多书店分布两旁,星罗棋布。
武库街一带,可以看到“全记书店”的招牌,专门出售中华书局的书籍。接着是“拔提书店”,军事委员会办的,卖国民党的书。夹在中间的“生活书店”,老房子至今犹存。该书店自行出版《全民抗战》《世界知识》《国民公论》《文艺阵地》等期刊十余种,还编印丛书《救亡文丛》《世界名著译丛》等,非常活跃。“新知书店”为中共领导的书店,除出版《新世纪》《语文》等期刊外,着重出版理论书籍,如吴清友翻译的《帝国主义论》、薛暮桥的《农村经济底基本知识》、吴大琨的《大众政治经济学》等。
在售珠市街,有重庆本地人开的两家书店,一家叫“北新书局”,最先发行新文艺书籍,如鲁迅的散文、郁达夫的小说,业务红火。另一家叫“重庆开明书店”,除为现代书局、上海杂志公司、良友图书杂志公司做代销外,也出售《现代》《文学》等进步期刊。与之相邻的是“大东书局”,自产自销。
最吸引读者的是劝公局街《新华日报》门市部,卖报,也卖延安用毛边纸印刷的文学作品,引导许多学生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与之相邻的是“新生命书局”和“儿童书局”,都是从上海迁来的。
此外,鲁祖庙街转角处是“世界书局”重庆分局。位置现在已难以确定的还有“中学生书局”、“复兴书局”、“东方书社”、“万光书店”、“艺兴图书局”、“中国书店”、“永生书局”、“会文书局”、“晨光书店”“青年书店”、“军用图书社”等。另有一些小书店杂散营业,有的出售二手旧书,价格便宜,不少穷学生节假日常来淘书。书店总数至少有20多家,是战时中国图书批发和零售中心。
这些书店虚掩着房门,有的还垂着门帘,悄然无声,顾客也是轻手轻脚进门去,踱到书架边去淘书。各家书店的陈列大致相仿,门厅一带多为普通版本及畅销书,大路货,无甚可取。线装书及善本书藏在后厢房,待价而沽。中间地带则为积压的书刊杂志,定价低质量高,对淘书者尤有吸引力。
到民生路来的访书者,既有莘莘学子,也有皓首文人,还有一些年轻女士,大家俯首弓身,手披目送,聚精会神期有所得,在一片祥和的寂静中吸取精神食粮。
解放后图书销售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以“新华书店”为主体,老书店全部关闭,民生路改以餐饮服务业为主。
载《街巷渝中》 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