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的钟一一不摆了
发布时间:
2019-10-30
来源:
故人旧事百姓记忆
作者:
李秀瑜
解放碑的钟一一不摆了
[原创]
李秀瑜/文
重庆人吹牛,吹到×事、×物很好、很地道的时候,便加上一个副词:不摆了。爱展言子的人(说歇后语),展句本土言子:解放碑的钟——不摆了。那意思是指事物已到极至,用不着再说。
朋友相聚,相互道别时去掉了再见,来一句:解放碑的钟——各走各!,这两句言子,一是指解放碑的钟停了,时针不再摆动,二是指解放碑的钟,四方走时不一致。
笔者蹒跚学步时,母亲带我到解放碑玩耍并学习文化,教我认解放碑的钟。长针指到顶,短针指到几就是几点,为了验证其正确性,以报时打点数钟声。复杂一点是短针指到几,长针指到几,便是几点几分,多教几遍我也能举一反三。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解放碑×大型商场工作,发现了这钟有问题。有一天,距单位500米处,碑顶响起8点钟声,我立即百米冲刺,但没有跑赢钟声。堵在商场大门口打考勤的科长将我拦下,质问并警告我!突然,30米处的解放碑钟声又响起了,一数正好敲响了8次。证据使我反问:我那里迟到了,大家听到的是不是8点钟?科长正想冒火,一侧钟声再次敲响了8次,众人笑起,科长也笑。从此,我们单位不再以“解放碑的钟”计时。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嘟……;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8点正。然后拉响电铃。因为,那“解放碑的钟——各走各”。
解放碑的钟声虽然不再为上下班服务了,但依然潜意识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无论它走得快慢,是否准时,大伙还是愿意听那清脆悠扬的钟声。上午10点休息,四侧钟声陆续响起,大家走出办公室休息,抽烟或入恭。一日,那钟声未响,同事说:咦,解放碑的钟没响哟,难道是钟停了?哦,“那解放碑的钟——不摆了”。
有人说:外地人到重庆,没有去解放碑,等于没有到过重庆。这话说得有道理,因为这碑不仅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还是中国唯一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是中国近代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文物。
上世纪30年代末,民国政府迁都重庆。为了激发全民族抗战决心和鼓舞士气,当局决定在曾数度被日机炸得一片火海、断垣残壁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建一座纪念物。该建筑始建于1940年3月12日,于1941年12月31日落成,定名为“精神堡垒”。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高7丈7尺,意寓“七、七全民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堡垒顶端安置一口大缸,每遇重大节日、集会,缸内加入燃油,点燃缸火。“精神堡垒”如同巨大的火炬,在黑暗中熊熊燃烧,那烈火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鼓舞我军民抗战到底。让隐藏在人群中的汉奸、日谍心生恐惧。
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决定在原址上兴建“抗战胜利纪功碑”。由重庆都市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黄宝勋、专门委员刘达仁主持策划设计工作。根据设计需要,决定在纪念碑顶部装置标准钟一座,既壮观瞻,又有提倡市民“诚信守时"之意。1947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胜利两年后,中国唯一的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上落成。这座纪念碑用钢筋水泥建造。“纪功碑”记下了全国军民浴血奋战之功。
传说在碑下,埋有击落日本侵略者飞机的残骸,在碑中,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给重庆人民的信,在碑身内侧,刻有阵亡将士名字。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因建设费用窘迫,找到重庆天主教捐款,天主教为了让重庆人每天都能听到“上帝和平的钟声”,由此,这大钟便从天主教法国教区漂洋过海来到重庆,装上了记功碑四侧。此钟的运转,其动力来源由4个大钟各有1根粗大的绳索,拴有重约100多公斤的铁铊。上钟时人工手拉绳索依次把铁铊拉上位于塔顶大钟背后的机械位置。待铁铊缓缓下坠,产生的重力带动大钟着机械运动。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并由刘伯承主席题字,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那“上帝的钟声”成了“人民的钟声”,洪亮悠扬的钟声响彻云霄,半个重庆城都能听到。钟声也成为了重庆人的作息时间表。
新世纪2000年,由重庆市渝中区政府斥资20万元,委托烟台塔钟厂专门生产了计时精确、不需人力上发条的石英钟,终于换上了 “华夏钟声”。现在,解放碑的钟,与时俱进。以电为动力,电脑接收GPS,4个钟的时间始终与北京时间保持一致,误差在千年分之一秒。“不摆了”、“各走各”也走进了历史。这句重庆言子也该改为:解放碑的钟 — 齐步走。
如今,解放碑的钟又演变成市民辞旧迎新的节日钟声。每到年末12月31日晚上,人们早早地聚集于解放碑下。钟声敲响,人们跟着钟声:1、2、3……,哦,山呼海啸:“新年好”!
2017年2月改写于重庆
李秀瑜/图文
资讯,解放碑,钟声,重庆,抗战,胜利,堡垒,纪念碑,大钟,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