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摄影很牛!心若年轻、岁月不老,《175M》花絮
发布时间:
2019-10-30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光头章 劲芝缘

一、《175M》是什么
注释:175M,即175米,三峡库区水位生高的最终线。
策展人:张劲 ..
主题:《175M》
策展方案:
1、内容:三峡库区真实人文影像记录,包括:三峡移民,旧城搬迁,三峡库区生活,三峡风貌影像,新三峡新旅游等
2、要求:组照
3、目的:通过展览,获得更多人们对三峡库区人民的关注,取得观赏摄影家对库区摄影家的认可
4、参展的重庆摄影家和作品名录
张劲:《消失的河岸》, 张三友:《白帝城的新导游——黄佳》,张晓文:《巴渝小镇》,张德礼:《三峡清漂队》,裴学红:《消亡与失去都不重要》,舒心礼:《三峡石魂》,何川:《移民码头》,罗文大:《墟城》。

二、《175M》做了什么
2006年9月,《175M》静悄悄地走进2006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首次与世人见面。
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前光先生观看了《175M》后,欣然和八位作者合影留念。
在2006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总结会上,就1700多摄影家、近两万幅摄影作品参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展艺委会主任王悦先生专门表彰了《175M》,他说:“《175M》摄影展是今年大展最好作品之一”。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平遥连续召开了两次秘书长会议,就三峡影展的影响,决定在全世界征集传世摄影之作,在三峡白帝城打造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长廊,永久保存。
世界新闻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联系图片社的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先生,在“联系图片社三十年”大型摄影家见面会上,向中外摄影家介绍2006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时,非常隆重地介绍2006大展最值得观看的两组展览照片,其中就有《175M》。
中外多家杂志,图片社,图片网站,邀请《175M》摄影师签约。
《175M》参展摄影师张劲表现重庆生活的组照《河岸》组照,获得“ 2006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移动杯’摄影师大奖 ”15人提名奖。
美国明尼苏达摄影中心,邀请《175M》参展作品赴美国展出。
台湾著名摄影艺术策展人吴家宝,邀请《175M》影展到台湾,日本展出。
11月5日至12月5日,《175M》参展摄影师张劲应邀参加了由国内著名策展人吴鸿先生策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立此存照--摄影作品十人展》。

三、与《175M》对话,说些什么
与《175M》对话,地点:北京,时间:我们和《175M》策展人之一张劲一起观看了配了乐的DVD版《175M》之后。
问:三峡在世人的印象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永远是浪漫的,神女峰的美丽永远是神秘的。今天再提起那段不可复制的美丽,最您想说些什么。
答:不知道还要说些什么了。
问:真的吗
答:是。
问:自大江截流之后,不少摄影人把大量的胶片都投入到留住昔日三峡美丽之上了,你们的《175M》却很平实地纪录了没有太多色彩的人文影像,你们不觉得手里缺少些老三峡最后美丽的作品而遗憾吗。
答:作为三峡库区人,我们少了些老三峡的风光作品自然很遗憾,但作为摄影人不认真地纪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文历史进程,遗憾将会更大,尤其是百万移民这样的历史大事件。我们也很遗憾,就是留下的影像纪录太少了。
问:来北京前您曾介绍,《175M》纪录的场景已经沉入水中,影像里的人物也随着移民的安置各走一方了,您现在的情绪好象还在滞留怀念之中。
答:这种情绪每个三峡人都会有的。不过应该相信,怀念会逐步被记忆替代.
问:随着社会的进步,摄影作为纪录自然生态、社会生活信息的本质属性日渐得以还原,摄影人的创作思维也面对客观进行调整,你们已经用作品开始行动了,《175M》就是对你们的总结。
答:中国摄影家协会面向全世界征集三峡传世摄影之作,在三峡白帝城打造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长廊已经启动,建成之后才是真正给迁出三峡库区人树立的纪念碑。
问:《175M》之后,你们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答:《175M》后续故事还在进行中……(文/龙邦)

重庆摄影很牛!心若年轻|岁月不老|《175M》花絮

不管你走了多长的人生路,也不管你走了多少风光路,你有一天都会明白:所有生命从出生开始,就必然走向消失。一些得到,不一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拥有,所以都并不重要。我们心灵能够在阳光下舞蹈,也能在痛苦中微笑才是最重要的。放下一种执着,就能收获一种自在。
也许你不认为这是个摄影师该说的话,但是谁不希望自己的镜头更干净、更通透呢?
假如一块巨石砸入身边的江中,激起了巨大的浪花吞噬了故土......我们还能无动于衷?要么说明你是修行高人,要么说明你麻木不仁了......

百万大移民,轰轰隆隆,历史上听过吗?
修几百公里的大水库,现实中见过吗?
......
该有人记录她
把我们走出去......



我和著名摄影师曾年开玩笑说:您老别老往重庆拍片呗,给我们重庆摄影师留碗饭吃吧!



《白帝城新导游——黄佳》这组片子,是只用了半天时间完成的一组照片,未做过人物筛选,遇到了黄佳,就是她了。(当时芳龄17岁)




175米打头照片
当时策划就是175个移民在奉节废墟上,背景是夔门。
我原来设想这张照片制作成35米长片,希望仅此一张照片就能够出现在各大影展上,让人们记住移民的贡献和牺牲精神。后因为技术出点瑕疵,只能做到5米,但是在展场内还是很震撼。


很多人总是会问,怎么都是姓张的呢?
我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也许好沟通吧。
张晓文这组照片是与175M主题较远的照片,但是,却是画质最好的一组,因为都是120中画幅胶片拍摄。

我的当时策展构想,就是要从库区,上岸、一直做到大重庆乃至长江两岸地区。175M名称虚化,是为了以后的展览用起来不那么生硬,但是让人一看一听,就知道重庆摄影人来了。

为此我还专门在平遥打造了一块石碑,三峡水位线,想把175M做下去。




裴学红这个摄影师,是我认识比较晚的一个摄影朋友,他不喜欢在摄影圈扎堆。头一年在火车上认识,看他作品吓了我一跳。我一直自认为我对重庆摄影师了如指掌,怎么还能冒出这么一位呢?我一眼就看出他的宽幅纪实片是拼接的,他也吃惊不小.......当时,用照片拼接手法的摄影师还很少,他完成一幅作品大概需要一个月之久。当年他还的了影展大奖的,评委也为他的拼接片折服吧!





为何川和罗文大两位摄影师选片用了不少时间,但是他们的照片也是最精彩的,所以我放在了最前面,去抓住观者眼球。

为了这次展览我乘八九个小时的公车去了奉节,在宾馆里闭门选了几天片,最后出门看外边,都是模模糊糊了。
从选片中也看出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的摄影师个个都是移民,但是这样的片子却很少,尽是去拍三峡风光啊,三峡石了......真的很可惜。



老舒的三峡石作为收尾,希望这些照片也能留住些印记。


宣传册,我请重庆美女设计师刘静,亲情设计制作。




从选片到制作,从运输到展览......无不是亲力亲为。
我笑着对好友说,下次再采访我,请不要叫我策展人,请叫我雷锋吧!

摄影节是个有趣的地方,参展的是一个心理,观众是个心理。
节日里,谁的头脑能不发热呢?这就是节日的妙处。
所以那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值得理解的,回过头来冷静下来再作道理吧。





中国摄影界大佬们都来了。




其实,当我们听到全中国别的地方摄影师说:“你们重庆摄影很牛”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很满足的。尽管重庆摄影协会或者媒体,没有对我们做过任何关注和褒奖,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平静......但
那一年
“ 重庆摄影很牛!” 这句话,就是我们想要的。
就是我们重庆摄影人该做的。不希望让别人觉得这块土地是个没文化的地方。
朋友对我说:《175M》影展在中国网首页挂了一个月,那就相当于在人民日报头版哦,张劲你太牛了。我有虚荣了一把。

结束语:那一年,然姐出生了。老天对我说:你的使命是去做个合格的奶爸!
重庆,175m,三峡,摄影,我们,摄影师,中国,作品,照片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