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忆西南交通大学的诞生(四)
发布时间:
2019-10-30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光头章
早期进口铁路设备
1906年考试东西洋留学生考官暨学部堂官合影。后排右二为:詹天佑
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李大钊
写着写着就琢磨明白了一样......试想一个人长期扎在学校里,小学、中学、大学闷头读书,然后长期在大学工作生活,饱沁学校的环境,和风细雨春华秋实、桃李栀子花香,安逸中谁还会跑去了解这个社会呢?更别说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了,于是很多校园外信息便是听来的,猜测推理来的,严重缺失真实的社会感受,走出校门便战战兢兢。写历史也会因为不了解社会状况,免不了抄袭和自认为合理的推理杜撰了......假如今天都不能去深入体会,更何况理解百年前的事儿了呢。
山海关
历史总是写的差点火候,这也正是很多人所看到的现象.....经常有自诩为交大能人,在学校里光芒万丈般,可一旦离开校园出去,就成小白兔了,毫无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办事能力,园子内反倒养成很多“窝里横”,社会的复杂性足以让他们恐惧,脱离社会久了,迈出学校大门都茫然。那么,请问培养的弟子们出了这个门,又会如何,会谋生了吗?
教育,对于社会是否还具有实用性和引领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老师如此,那些必须踏入社会的学子们该怎么办呢?老师能够给他们怎样的指导呢......学多为师,身正为范,体现出来,才会得到更多的人们尊重。
历史,总是可以让后人有自知之明。
因为交大,曾经涌现出过无数的“牛人”们,可以请教的和再也请教不到的。
言归正传
奏折
1896年10月29日奏折片名为《奏为拟设立铁路学堂所需经费在火车脚价等项下酌加应用事》
折子内容如下:(留作资料)
再津关自设铁路以来,征兵运械,通商便民,成效昭著。现在接修关外工程,津卢一路亦经奉旨兴办,近又议建卢汉铁路,从此风气大开,实为富强之业。唯造桥、造路、制造车辆及行车司机等事,借材于泰西各国,殊非久违之图。经臣饬,据铁路总局道员吴懋鼎、张鸿顺等公同商,酌拟就山海关局房设立铁路学堂,招选学生八十名。派洋文正副教习三人,汉文教习二人,分班教授,三年为期。学成后量材器使,仍随时募补足额。将来广建铁路,可期取用不穷,较之借材异国,所省实多,且可免要挟居奇之患。所需学堂经费,岁约银一万余两,即在火车脚价项下,按照向章,客货每银一两,酌加三分;开平矿局运煤脚价,酌加二分,以资应用,不另请拨款项。俟经费充足,再行推广办理。除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户部查照外,理合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王文韶
御批朱批,每个皇帝都这么写
西南交大这个奏折不应叫“出生证”,用“准生证”来称呼更准确些。
大家看了清朝各个皇帝御批种类,也就不用觉得皇帝朱批了“铁路学堂”“该衙门知道”有啥特别用意啦。
说实话,每天在皇上那里,办个学校的事还真不叫啥大事儿。
只是,并不是每个大学都有这么个“准生证”留着的,这个很牛。
同时,这个学校的诞生,对于整个铁路系统来说的确算是个大好事。
1896年10月29日批了奏折,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申报》等就刊登了《铁路学堂告白》,办事效率相当高,等会再讲讲为什么。告白如下:本局准设立铁路学堂,延聘教习,专授造桥、造路工程各事。考选良家子弟,不拘何处,年在二十岁左右,读过中西书籍,文理通顺者四十名,为头二班学生,月给赡银。如有愿学者,取其家属甘结及同乡绅士保结,于十月二十日以前来局报名,听后择期考验。入堂试习三个月后,再定留堂肄业。三年学满,果能有成,即派赴工程当差,优给月薪,并聘请奏奖,以示鼓励。
清末山海关
在学堂奉准开办时,吴调卿便委托金达从英国伦敦聘请史卜雷为总教习,但因路途遥远,史卜雷于1897年2月才到任。为了能够尽快开学,北洋官铁路局从唐山附近的开平武备陆军学堂聘请了德国教习沙勒为临时教习,并主持招生。沙勒在天津共招生12名,其后经北洋官铁路局与开平武备学堂商妥,由沙勒从该学堂又挑选了优秀学生8名。沙勒招收的这20名学生就是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第一届第一班的学生。
1897年3月,铁路学堂开学上课。
王文韶
这个时期,官员正在频繁换届调整,学校递交办学奏折前一年,1895年8月王文韶接替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年, 1895年底,胡燏棻小站练兵 则由袁世凯 接替,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又授顺天府尹,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所以胡燏棻,也突然进入了铁路史了。
小站练兵步兵杠上练习,似乎比现在陆军练习更艰苦
假如袁世凯没有去小站练兵,胡燏棻继续操练新军,大清的历史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呢?
1907袁世凯
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新建陆军正是靠了这种严正军纪,有错必纠,绝不偏袒,才造就了一支足以使袁世凯左右中国历史的军队。
胡燏棻
至于中国铁路的第一批铁路人才是不是西南交大培养的呢?
笔者认为,肯定不是。
这个内容,校史里显得更含糊了。
首先,詹天佑他们留洋学来的。
詹天佑
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堂,该校历史恰恰在1897年增设铁路班,但是可以认为这就是当时北洋铁路学堂借北洋大学堂开学上课,是同一事,而且在历史上可以查到,增设铁路专科一事。
北洋铁路学堂前一年开办的北洋大学堂
其次,聘请了德国教习沙勒为临时教习,这个北洋武备学堂可是个不得了的学校,当时就是中国第一个军校。假如说在里面选拔了8名学生,还说什么高标准严要求之类,那就有点吹牛了。那个年月还遍地文盲呢,会外语的本身就不多,会外语本身就可以做买办安身立命了,招生不易才是真的。
清末新式陆军的训练科目
为啥这么说呢?
还有,这北洋武备学堂本身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学校,这里面培养出的人才,可以说多如牛毛,他们甚至影响了未来中国历史的进程。
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同样,北洋武备学堂学生也都是有津贴的,每月2至3两白银,并不是铁路学堂学生才有。作为军校尚武的学生,谁愿意去修铁路呢?假如没有过从军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点的。所以可以说只有8名同学愿意去学铁路班才是真实的。
我们再看看人家这个学校都培养些什么人,就知道让这些人去学铁路有多困难,甚至,是不是有点屈才呢........
那个时期,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已有毕业生280人,这些人在后来的北洋 军阀中,多成为重要决策人物,甚至形成了号称“北洋武备派”的政治集团。
这些毕业生中,有 人称“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还有曹锟、段芝贵、陆建章、李纯、李长泰 、鲍贵 卿、陈光远、王占元、何宗莲、张怀芝、杨善德、田中玉、阎相文、王汝贤、雷震春,以及 幼年班的魏宗瀚、陆锦等人。这些人以后成为袁世凯的忠实骨干,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 是北洋集团的重要成员。
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曾主宰北洋政府大权,而李纯、陆建章 、王占元等人则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交大校史里还有一点不敢承认,
就是谁是中国最早培养铁路人才的学校呢?
其实,也是这个北洋武备学堂,
因为历史史料清晰,“光绪十六年(1890),北洋武备学堂增设铁路科,在幼年铁路学堂学习3年尚未毕业的冯祖培旋即转入武备学堂铁路科学习。按照3年学制,光绪十九年(1893)冯祖培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当时,东三省正在修建铁路,冯祖培学有致用,被派往京奉铁路(今京哈铁路)先从实习生做起,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工程人员.......",他就是近代军事教学与铁路修筑先驱冯祖培
冯祖培
难道人家先培养出铁路人才,很伤自尊吗?
况且,历史早已经过去,武备学堂毕竟是军校, 1900年八国联军 攻陷天津,学堂被焚毁。
今天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像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老校长茅以升也当过北洋大学堂校长呢,碍着事儿吗。
吴调卿
Williams: The Throne Room - End Title [Star Wars - Main Theme]
John Mauceri;Hollywood Bowl Orchestra - Journey To The Stars - A Sci Fi Fantasy Adventure
首任校长
吴懋鼎(1850~1928),晚清实业家。字调卿,
现在,我们经常听说哪个校长有本事,会搞经济会弄钱,就算是个能干的校长.......云云。
那么,西南交大首任校长就算是大家眼中的真正的大能人了。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啥叫买办,说白了就是对外开放外商的中方代表。李鸿章也被称为大买办,吴调卿也是,
吴校长那可是天津首富。
汇丰银行老照片
吴调卿担任汇丰银行天津分行买办达25年之久,是该行的首任买办 用现代人的关系网来说, 他绝对是李鸿章王文韶都是哥们儿,王文韶以前也是李鸿章的幕僚。
100多年前的天津城, 已经被联军摧残的惨败不堪了。
有人说你这又是杜撰,
我有必要吗?
因为他是西南交大最牛的校长,就多说几句。纵观交大历史无论是能力和财力,都别去和这个吴校长比了。
至于唐胥铁路的唐廷枢和金达等人,别的文章里说太多了,这里就不想说了,其实他们跟这个学校关系并不大。
知道咱吴校长的厉害后,这些人都可以一边凉快去了。
后来什么上海滩啊公子哥名媛,其实都是过去这些买办和官家的后人
吴调卿是李鸿章的哥儿们,为啥这么说?吴校长9岁时为避太平天国战火,随家人逃难到苏州,在一家笔店当学徒。17岁时经一位老师介绍来到上海,开始时给外轮当跑舱、干杂活,给汇丰银行赶马车,后来还学会了英语,逐步开始接触了洋行业务,这个时候就认识了李鸿章。在汇丰银行服务十年后,凭着安徽人的精明和勤勉,他当上了该行的副买办。1880年汇丰银行要向北方发展业务时,他被派到天津创办汇丰银行天津分行,担任了该行的买办,并且把汇丰银行的业务发展到了北京。那时,正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驻天津的时候,他们是同乡,原先在上海时也间接地打过交道,现在一个有权,一个有钱,于公于私都可以互补,于是成了好朋友。吴调卿担任汇丰银行天津分行买办达25年之久,是该行的首任买办,也是银行界买办在天津的开山鼻祖。
吴校长有了充足的钞票去投资后,就开始创办一些近代新式企业,先后办起了天津自来火公司、天津硝皮厂、天津织呢厂、天津打包公司、天津电灯厂、天津自来水厂、门头沟通兴煤矿公司……其中吴家独资创办的企业就有5个。在天津1900年之前创办的4家新式企业中,属于吴家的就有3家。可知吴调卿早已经具备了现代工业的眼光。 吴调卿在主持农工商局期间,被光绪皇帝赏赐 一 品顶戴 。
一品,当铁路官学堂校长,是神马概念。要知道胡雪岩也只被慈禧赐二品顶戴。

早交大一年办学的北洋大学堂,西南交大山海关开始前借教室开课的地方
我们在西南交大诞生时经费来源上,就知道这个校长的能干,增加铁路运费办学校,主意还是很牛的。给皇上折子里说了“所需学堂经费,岁约银一万余两,即在火车脚价项下,按照向章,客货每银一两,酌加三分;开平矿局运煤脚价,酌加二分,以资应用,不另请拨款项。”
这样的生意头脑算计办学经费,当然不是金达这种工程师可以说出来的吧!
当然,交大开始山海关开课的时候,他正忙着其他的大事儿呢, 1898 年,吴调卿在英租界广东道(今唐山道)投资 25 万银两,开办天津织绒厂,生产毛毯、呢绒等毛织品, 他还与德商兴隆洋行合资开办了外贸打包公司。他投资15万银两,在锦衣卫桥附近开办北洋硝皮厂, 所以才派了 罗仙桥等等 相当于副校长的那些人去管理。
清末山海关城区
西南交通大学当年有这么能干的校长,这么多“大能”在背后支持着,学校的办学速度怎能不快?
所以说学校的诞生,真是有很多名人捧着呵护着诞生的。
至于什么“外文教学”之类就不用吹嘘了,铁路技术那时候是欧洲的最新科学技术,请洋人来教学,说洋文顺理成章。再就是学校给学员发着银两读书,怎能不要求严格呢?淘汰一定是动真格的,自然难毕业了。
清朝的教育花钱请人来教书,发钱请人来学习,求贤若渴。
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当时总共就六十多个学生,也有记载说头等学堂在天津大学堂里,二等在山海关。1900年夏,因义和团运动兴起及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头等、二等学堂停办,铁路专科十八名学生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编为铁路班,年余散学。
南洋公学足球队合影
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原名),也是1896年光绪帝御批下来的。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英文名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直译为“中华帝国铁道学院”)
山海关这一停学直到唐山路矿学堂,那又是六、七年以后的事了。后面的事儿也挺有意思,比如: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颁赠唐山路矿学堂《古今图书集成》一整套(计100888卷),其实,当时颁赠给了两个学校,也不是咱一家......以后再说。
单说颁书这一年,光绪和慈禧先后驾崩了,成了清廷历史大迷局。
难道真的伴“输“了。
溥仪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这个末代小皇帝走上了历史舞台。
前面说了,西南交通大学诞生一直有“大能”、“高人”关注呵护着,好事儿自然来......兴许也不见得是好事呢,这就像小时候被娇惯了,也许因为名气太大,也许是关照的人太多,也许是因为社会变迁,也许是个人骄狂,也许应了那句古话:宠儿多不幸,西南交通大学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是条坎坷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了呢?
交大的诞生故事,就此打住。
漫忆西南交通大学的诞生(四)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