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丰碑街与白鹤亭
发布时间:
2019-10-28
来源:
印象重庆网
作者:
李正权
说明:朝天门有金竹寺的故事,我们已经讲过,今天讲灵石,灵石是真的,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金竹寺的故事当然是虚诓的,但朝天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则真的还有一处古迹。三峡水库蓄水前,每逢枯水时节,朝天门江边就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石梁沙滩,长达两百多米,将长江和嘉陵江分开,叫尖沙嘴,简称沙嘴。沙嘴一直延伸到两江汇合处的江底,水极枯的时候,那沙嘴顶端的石梁就露出来。那石梁名灵石。石粱中间的石盘上,镌刻着12块从东汉建武年间至清康熙年间枯水的水文碑刻。碑系天成,名雍熙碑。据传,灵石出现便预示当年会丰收,因而雍熙碑又被称为丰年碑,简称丰碑。
朝天门白鹤亭老街
但是,丰年碑并非年年都能见到,从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到现在的近两千年里,灵石仅仅只露过十几次脸,平均一两百年才“偶尔露峥嵘”一下。前几年,一些新闻记者动不动就用诸如朝天门“出现了百年难遇的特枯水位”之类的语句蛊惑读者,其实,那样的枯水位离灵石现身还早着呢。有好事者甚至前去“考古”,哪知钻到水底也没有看到那灵石。如今三峡水库让江水倒流,让我们,让我们的后人更不可能看到那灵石了。
据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二月,灵石现出,全城百姓倾城而出,涌向朝天门,争看丰年碑,是为大事。灵石最后一次露面是1937年春。从1936年6月到1937年 5月,四川盆地连续300多天无大雨,川江水位异常低落,嘉陵江甚至可以徒涉而过,航运十分困难,民生公司的航线几乎全部停航。事实上,灵石露出来,并不一定就是丰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丰年碑现,该年四川重庆却大饥。1937年,川东先是大旱,然后又暴雨成灾,重庆附近几个县灾情特别严重,饿死不知多少人。
金竹寺与灵石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没有人考证,我也没听老人们说过,只好付诸阙如。不过,朝天门老城墙外曾经有一小巷叫丰碑巷,就因灵石而得名。
丰碑巷原来叫丰碑街,在朝天门靠长江一侧的城墙下,一面是高高的城墙,一面是临长江的吊脚楼、捆绑房、烂窝棚。那实际上是半边街,而且很窄,最窄的地方,两人对面便要撞翻一个,因而后来改称为丰碑巷。虽然不显眼,但其历史却相当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重庆城编为二十九坊十五厢时,就有丰碑厢。坊厢是古时城市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城内曰坊,近城曰厢。穷人买不起地皮,租不起房,便在城外的荒地、岩下、河坎上、城墙脚搭棚建房。城外的土地多属公地,往往不需支付地皮钱。那时,重庆城周长十几里城墙外的住户,可能不比城里人少,人口密度可能更大。丰碑厢管辖朝天门到东水门之间城墙外的街巷多达十余条,可见其地位。丰碑街靠近朝天门,是当年的大码头,可能在明代即已形成。如果推测不错,丰碑街可能有四五百年历史了,比美国历史还长。可惜,修滨江路,丰碑巷就被埋掉了。
我家所住的白鹤亭,与丰碑巷首尾相接,其情其景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白鹤亭比丰碑巷还要简陋,更加窄小、弯曲、阴暗、潮湿、拥挤、浑浊、肮脏、破烂,唯有那城墙上的黄葛树洒下一片绿荫来,为陋巷增添了些许生机。
那时,陋巷外的江边,周年四季都停满大大小小的柏木船。陋巷的人都靠这船吃饭,不是“扯船子”(纤夫),就是下力汉(搬运工),有钱的也不过做点卖小菜之类的小生意。抗战胜利那年,一个姓孙的封建把头在巷口处修了一幢两楼一底的吊脚楼,就是最好的建筑了。“九二火灾”后,陋巷重建,烂棚棚更多。解放后,反封建,斗把头,在陋巷外的沙河坝枪毙了一批码头恶霸,陋巷的孙把头也在其中。后来,在节约街修起运输电影院,修起搬运工人大厦,陋巷就有人搬到那大厦去住了。1958年,下河马路从朝天门那边修过来,陋巷靠江一面的陡坡消失了。后来,那下河马路两侧就开始建库房,修工厂。那马路上跑的,也从板板车变成架子车、胶轮车,最后全变成了汽车。再后来,那烂泥路也变成了水泥路,那江边还建成了正规的客运码头……
只有陋巷,似乎还是那样儿,似乎已经被遗忘。从城墙上往下看,陋巷里静谧,石板路光亮,母鸡下蛋后那咯嗒咯嗒的欢唱,又使陋巷充满温馨。阳光透过城墙上的黄葛树,把点点碎银撒在那凉水井里,星光闪烁。盛夏入夜后,那凉水井四周挤满歇凉的人,年轻人的呜嘘呐喊洋溢着欢乐。下弦月从涂山上升到半空中,陋巷才安静下来,进入梦乡。
我家住的是一幢用杉杆、柏木、楠竹捆绑起来的吊脚楼,竟然有三层,我家就住第二层。那墙是档席,那楼板稀牙漏缝,上可看到楼上人的脚板,下可看到楼下人的饭碗。一边靠岩,有污水从厨房泻下,终日哗啦。在临江门,我们毕竟住的是砖墙砖柱的洋房子,搬进这样的房子,心里好难过。父母能干,码头上找来废弃的破档席,钉在楼板上,挡住了楼上人的脚板。楼下人见了,也学样,让我们不再看他们的饭碗。然后又把那阴沟封了,免去了那股臭味。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家人到江边捡来破砖头、烂石块,在门外的平台上搭了一间屋,一家人才好歹住下,一住就是十多年。
陋巷深处那凉水井呈长方形,深约一米,井壁用青条石砌成,水从城墙脚浸出,清澈透亮,冬暧夏凉,二三十天不落雨,那井也不会干枯。“凉水井”三字嵌在城墙下的石壁上,魏碑体,浑厚凝重,但早已风化。城墙上的黄葛树郁郁葱葱,像一把大伞,正好把凉水井遮掩。城墙里就尽是高楼大厦了,鳞次栉比,构成山城的特殊风貌,令外地人神往。一到夏天,太阳从河对面的涂山上一露脸,就火辣辣地灸烤着陋巷。那破棚烂房里比蒸笼还热。太阳一拐过城墙,满巷子的人都挤到凉水井来。凉椅凉板折叠床什么的,把那小小的地坝铺满。入夜后,那凉水井透出一股凉气。歇凉的人仰望星空,那叶子烟的火光一闪一闪。路灯下,打牌下棋闹喳喳,惹得城墙上的人从窗门里伸出头来干涉,好歹安静了一些下来。可不到五分钟,为一张牌又脸红脖子粗,声高气势壮。忍无可忍,一盆水泼下来,淋得姑娘小伙都成落汤鸡。一阵哄笑,几多欢乐!
直到改革开放,陋巷才开始变样。最先,是联运公司把我家所住的吊脚楼和周边其他几幢烂房子拆了,修建起一幢六层楼的砖混结构的宿舍楼。后来,交易市场迁来,使陋巷的地价陡升。不少人干脆将那破棚烂房租给那些做生意的人作库房什么的,将就那租金到南坪、观音桥去租一套新房子住,还可节余一半的钱。再后来,陋巷的人自己开饭馆,自己做生意,一下子“发”了好多人。滨江路开通,把陋巷和长江,和江边完全隔开,使那一大片街区陷到一个落窝凼里。世纪末那一年,终于有开发商看中了这片黄金宝地,我们盼来了拆迁。
拆迁动员。宣布政策。看新房。选新房。讨价还价。吵架辩论。走了一批,又走一批。竖“钉子”,拔“钉子”……短短几个月,陋巷及其四周的破棚烂房便全部腾空出来。存在了数百年的陋巷终于走到历史尽头,消失在那“海客瀛洲”深深的地下。这样,我家在陋巷住了三十多年之后,才离开了朝天门。如今,那高耸的豪华住宅早已建好,66层,高达两百多米,甚至超过了陋巷的长度。据说,住其顶层的人,可望长江流向铜锣峡外,可看两江上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大桥,可享山城的江景、山景、城景,其乐融融。只可惜陋巷的人都穷,没有人买得起,只有望其生叹。
作者简介:
李正权,1950年生,重庆人。当过知青,做过工人,搞过管理,干过编辑,现退休,已出版《质量心理学概要》《建筑心理杂谈》《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重庆地名杂谈》《九开八闭重庆城》等20余部(含与人合作)专著,发表论文数百篇以及小说、散文等上千篇,多次获重庆市社科科研成果奖。
资讯,陋巷,灵石,丰碑,朝天门,的人,城墙,水井,后来,长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